都是平台经济龙头,为什麽 Uber 惨输 Airbnb?哥大商学院教授从两大面向带你了解

【为什麽我们推荐这本书】21 世纪「平台经济」的发展带动许多新创公司快速成长,传统产业也因此受到冲击,不得不透过转型、创新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。

《平台假象》由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、曾任摩根士丹利集团高阶经理人的  强纳森.尼 撰写,书中就以平台经济两大龙头 Airbnb 和Uber 为例,分析两者的市场价值与挑战。若你的公司也正面临平台竞争,不妨参考以下摘文。

文 / 强纳森.尼

近年来,共享经济在数位 IPO 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。这类企业代表典型的平台企业,藉由媒合产能过剩的持有者与潜在使用者来创造价值。

这类企业尽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,但吸引力仍存在着巨大差异,其中又以两大业者 Airbnb 和 Uber 为代表。

在评估规模的竞争优势时,必须探讨两个密切相关的主题:首先要量化相对於同业的优势多寡,其次要考量这个相对优势所带来利益的本质。

Uber 和 Airbnb 都是各自「共享」市场最大的全球业者,分别是汽车共乘(ride sharing)和空间共享(space sharing)。在各自的全球市场中,两家企业市占率都在 20-30%左右。此外,两家的规模相较於第二名劲敌,很可能都大上 40-50%,Uber 是面对中国滴滴、Airbnb 则是面对 Booking。

但汽车共乘市场不同於空间共享市场,是否真的有全球规模尚不清楚。因此无论在任何市场中,Airbnb 可能会面对相同的少数同业,而 Uber 更可能要抗衡在地或区域的王者。

即使我们肯定,Uber 在美国的市占率仍然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 Lyft 两倍,而且至少在部分市场享有的相对规模比 Airbnb 大,但这仅仅是分析的开端。相关市场和产品特色能把规模转化为实质经济利益的幅度,才会带来真正深远的影响。就这点来说,两家企业的差异十分明显。

Airbnb 优於 Uber 可从两大特徵得知:需求面的产品/服务复杂度和供给面的固定成本需求。前者决定了可存续产品所需的网络参与者数量,以及额外参与者继续强化产品的幅度;後者则决定了基本损益平衡经济因素,以及规模大於竞争者这项相对财务优势。

从需求面来看:产品复杂度决定流动性

在任何城市中,两家企业的产品存续性是当地密度的结果,Uber 端视平台上驾驶的密度,Airbnb 则看可住宿物件的库存量。然而,Uber 市集和 Airbnb 市集的关键区别是内在产品的复杂度,这项差异决定了打造当地服务所需的市集流动性。

就叫车服务来说,顾客考量的因素除了价格,最重要的莫过於车子能否在三到五分钟内抵达指定地点。驾驶的数量要多少才能达到这样的服务水准,会取决於特定市场的地域和活动。但若有服务能吸引够多驾驶来达到这个门槛,只要定价适当,就足以与其他服务竞争。

相较之下,短期住宿市场有许多更突出的产品特色和市场区块,因此服务得在这些面向取得足够的住宿选项才能端上台面,吸引广泛消费者的兴趣。虽然理论上难以知道有多少供应商能达到这个最低水准,但既然得满足如此细腻的需求,便代表数量会比更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得少。

一旦满足产品存续的最低条件,复杂度也会影响供给量渐增对使用者的价值。即便有一大堆驾驶可以比三到五分钟更快抵达也没有用,因为乘客往往无法那麽快就到达与驾驶约好的所在地点;然而在短期住宿市场中,相关产品特色的多元,可以确保当地房源即使密度较高,也不至於减损其价值。

实际上,已有证据显示,更多房源不仅吸引更多旅客,还能带动较高的入住率,这个动态强化了 Airbnb 需求面的相对网络规模价值,这点便让 Uber 难以望其项背。

从供给面来看:Uber 的在地竞争者更多

在供给面,Uber 和 Airbnb 之间最大的区别是,叫车服务的顾客主要身处单一城市;相较之下,短期住宿服务的顾客在许多不同地点使用住宿和叫车服务。

因此,屋主在选择平台登录其主要住宅时,不仅仅会在意所在城市的房源密度,还会关注 Airbnb 在各座热门城市的知名度,因为这对於是否吸引旅客使用平台也很重要。

因此,在地市场龙头到头来又受惠於分摊固定开销,由此确立的全国或全球网络所需固定成本,便成为新进业者的主要进入障碍。

Uber 和 Airbnb 都是全球企业,只是分布的国家数量不到 Airbnb 的一半。但 Uber 的竞争对手不必是全球企业,也足以成为吸引客源的替代方案。

在部分市场中,固定营运成本造成的障碍,可能无法养活两个以上叫车服务;但在大型都会区,就必定有多家稳健的叫车服务,即使有时市占率不到 20% 也足以存续,结果便是会出现四家以上的 Uber 竞争对手,大幅限缩市场报酬。

此外,专门服务妇女(Safr)和儿童(HopSkipDrive)等族群的小众业者也已出现,很可能只需颇低市占率便能在市场上存续。愈来愈多现有计程车业者采用自家「共享」app 来竞争;在巴西等部分市场,竞争对手就动辄数百家,其中既有中国滴滴这类全球巨擘,也有提供简单本土 app 的低成本服务。

《平台假象:拆解超级平台的神话,分析数位生态系的深层特徵,建立在数位环境中不被吞噬的结构性优势》

(本文书摘内容出自《平台假象:拆解超级平台的神话,分析数位生态系的深层特徵,建立在数位环境中不被吞噬的结构性优势》,由 天下杂志 授权转载,并同意 TechOrange 编写导读与修订标题。首图来源:Pexels)

此条目发表在免费v2ray订阅地址分类目录,贴了, , , 标签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