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眼球经济实验报告:身陷娱乐中毒乌托邦, 追剧、打游戏竟比书本还便宜?

因为工作倦怠向职场前辈请益,没想到前辈说自己也很倦怠!几年前他一度上班到很烦,某天突然完全提不起劲,早上到公司只开电脑追剧,工作放一边不想处理,茫茫然跟着剧情一集又一集直到下班,隔天继续进公司、打卡、追剧、下班。这样的日子持续约莫两个月。

「蛤?主管不会骂你吗?」我问。「主管也知道我状况很差啦,老实说,两个月之後我就好了,又回复正常上班。」前辈工作能力很强,还要带整个部门,老板应该了解到:让他放空一阵再出发,也许整体业绩反而更好。

突然想到,我们都活在压力大、工时长、职业倦怠,但同时「点一下萤幕就能追剧到下班」的世界里(虽然前提可能是老板没发现,或装没看到默许你)。只要待在有网路讯号的地方,一瞬间就能获得一辈子都看不完的娱乐内容,而且串流服务订阅金额还非常便宜;除了追剧,手机和电脑里的游戏也好便宜,即使搭捷运的几站都能放松一下,要不要课金还随便你。

拥有随手可得的高科技娱乐,上班日常却苦闷和倦怠,这种综合「高科技、低生活」(high-tech, low-life)的设定,不就是电驭叛客(cyberpunk,或译为赛博庞克)的科幻小说世界吗?这又开启了下一个好奇:「我到底花了多少钱/多少时间,在追剧和打游戏?」「如果换算成每小时花费,这些娱乐的成本究竟多高或多低?」「比起买书与读书,娱乐是否真的比较便宜?」「比起读书,追剧与游戏真的没收获吗?」

娱乐真便宜?花最少钱却耗最多时间

表1-1是我分析2021年度前9个月生活纪录的实验报告,先说结论:追剧和玩游戏的花费真的非常便宜,若是换算成每小时花费,更是便宜到让我能轻易地娱乐中毒、麻痹身心。虽然只是记录了个人习惯与偏好,但实际统计自己花多少时间、多少金钱在各式「吸睛」的活动上,过程非常有趣,回顾起来让自己大吃一惊。

分析自己「眼球经济」三种活动,按照每个月平均「杀时间」顺序排名:游戏(28小时)> 追剧(23小时)> 读书(21小时);但按照「花费金额」却正好相反,读书最贵,追剧次之,而游戏成本超低。不过这现象应属於离群值。

身在手机游戏营收规模全球第7大的台湾,我属於收入低且不课金的「免费仔」,玩游戏的成本多半来自Steam游戏平台的消费。在优惠活动买到75%折扣的经典游戏,再花时间沉浸其中,是身为玩家精打细算的成果。

而身为文字工作者,我属於比较愿意花钱买书的客群,也因为这份记录将写成文章刊出,我设法要求自己多花时间阅读,然而却连「每天读书1小时」的目标都做不到,十分汗颜。

统计时间摊开後,才讶异自己花了这麽多时间在玩游戏与追剧,而付出的金钱成本如此低!买游戏的金额换算玩游戏时间,平均每小时只需新台币3.6元;追剧则是每小时17.4元;读书每小时60.5元──大家是否好奇自己各种娱乐活动的金钱成本呢?

追剧是最轻松的休闲,游戏是崩溃解脱

当然,爱书人可能会质疑,阅读到底算「消费」还是「投资」,能够和追剧或游戏做对比吗?这个疑问暂且放到後面谈,以下先讨论几个有趣的个人观察。

第一个发现:追剧是最轻松、无需用脑的娱乐,无论工作忙碌还是放长假休息,每个月的追剧时数十分稳定。

串流平台的便利性,让我只要舒服坐好、点击萤幕,就能享受一段剧情,而且片源丰富永远看不完、每天都新增待播片单。

对比游戏要花力气玩,尤其是新游戏入手後,时常没有心力学习新规则与玩法,难怪许多玩家都有「我已经花钱买了,为什麽还要花时间玩?」的自我嘲讽心声,花在浏览平台、买游戏的时间都比玩游戏时还多。

而读书更需要集中与专注,阅读过程持续和书本内容互动、思索、提出疑问,是十分耗费精力的活动,难怪花费时数最低。对於追剧的唯一不满是,有时顾着选片、挑片时间就过了,抱怨演算法永远不够精准。

第二个发现:游戏是崩溃时的解脱,当工作倦怠、动力燃烧殆尽时,我会躲进游戏世界里逃脱现实。

纪录中我有一整个月陷入工作低潮,委靡至极,只能放个长假休养生息一阵。和文章最初的前辈不同,我选择打游戏来逃脱现实,当月游戏时数75小时几乎集中在两个星期内,每天5小时以上,简直把游戏当正职;但和前辈一样,过了那个月,我也慢慢走出低潮,继续上工。

另一个小提醒是,每个月的游戏时数变动幅度很大,购入新游戏,若能熟悉规则,就会沉迷一阵,花许多时间来玩,然而热情冷却後,耗时会大幅减少,甚至小於阅读。几乎没有游戏能让我持续疯迷1个月以上,也难怪手游市场要用抽卡扭蛋机制、持续推出更强力(俗称战力通膨)的卡片来留住旧玩家了。

第三个发现是关於读书:在工作压力太大,以及心情过於放松的两个极端,读书时数都大幅降低,但发现读书的优点後,我想尽量增加阅读时间。

被工作量与焦虑感压垮的那个月,阅读(与玩游戏)时数降到最低──附带一提,追剧时数倒是一样平均──但隔月给自己放长假休息时,阅读时数一样非常低,没有因为生活轻松悠闲,就主动拿起书本阅读。

2019年《联合报系》的「愿景工程」团队做过一份调查,有逾4成台湾人过去整年没有读书,65%的人过去一年没有买书,12岁以上民众全年购书金额平均大约1,303元。从个人经验回想,在工时长、压力大的状况下,确实很难提起精神好好读书,加上追剧与游戏的便利性如此高、购买成本又如此低,休息时间被娱乐占满,也是自然而然的现象。

如果再算入各种「免费」YouTube影片、Facebook与其他社群媒体内容,阅读真的很难竞争我的眼球时间(注:由於过於零碎,这份纪录并未包含免费活动,比如YouTube和Facebook的使用时间,真是一大遗憾,若以印象而论,我每天花在YouTube的时间可能约与追剧同等)。

书本不便宜,价值在哪里?

关於阅读的好处,有个说法是这样的:「一本书只要300多元,能买到别人一辈子的经验,实在非常划算。」然而,在血淋淋的统计里,游戏3A大作75%优惠,以及一辈子都看不完的串流影音平台订阅金额,才是杀手级的便宜!数字证明:尽管我努力提升阅读时数,仍不敌超划算的追剧和游戏,以及免费(并勾引我自愿出卖个资)的内容平台和社群媒体。

这段时间,我读了阿道斯.赫胥黎(Aldous Huxley)反乌托邦经典小说《美丽新世界》,故事里最恐怖也最完美的统治不是极权暴力,而是娱乐麻痹,书中的世界,每个人都在确定的社会阶级里出生,经过良好的婴儿洗脑教育,没有人会有脱离自己阶级的念头,毕竟成为统治者很辛苦,出生就不聪明的自己乖乖听令反而较轻松。

更何况政府早为每个人准备好声、香、色俱全的娱乐体验、免费的食物与满足的性爱,如果你对生活仍有一丝不满,免费发放药物「梭麻」让你吞下一公克就能感觉飘飘然,「前因後果都抛弃,只剩当下美丽的花朵绽放」,无需自力面对挫折与焦虑,「一克总比一骂好」。

《美丽新世界》说明,娱乐中毒是最邪恶的统治手段;电驭叛客的科幻设定是,跨国企业与资讯监控的世界里,高科技、便利、便宜又充满沉浸感的娱乐,能让我们在残破生活中感到麻痹。然而现在的我,是否无需邪恶统治者与大企业的逼迫,就自愿投入娱乐与麻痹的美丽新世界呢?

阅读,也许是我自以为能跳脱麻痹的反抗手段之一。我并非被动接收萤幕里精采万分的剧情,也不必按照游戏世界的规则成为英雄继续前进,能基於自己的好奇,在资讯与知识的洪流里主动挑选好奇的内容,一本一本书慢慢啃、慢慢思索,在各种共鸣与不以为然之间,划出一条属於自己的航迹,创造自己的剧情。

当然,书本里也有许多不堪入目的烂东西,不符成本的烂投资;而好电影能让我获得人生的体悟、抒发情感,甚至游戏也已进化成艺术,让我游玩过程中体验人性取舍,甚至学习各种有趣知识。陷入低潮时,追剧的确帮我纾解压力,游戏让我暂时脱离现况、找回内心平衡。

但经过三个季节的记录与实验,我发现追剧与游戏的收获较属於「解除负面状态」,而读书更偏向「创造正面价值」;只是不能乱读,而必须有系统、挑好书、花力气,才能产生自己的见解,得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。找到脉络後的阅读,累积的经验相当可观。

话说回来,这篇文章只是一个人的历程回顾,无法成为普遍的通则,然而记录自己视听活动的消费过程,无论娱乐也好、苦读也罢,累积一段时间後好好回顾,的确非常有趣。此趟实验中,虽然身体很诚实地投降给追剧和游戏,但我仍然努力增加阅读时数;如果你也做一次类似的统计,不知结论会是什麽呢?

责任编辑:吴佩臻、张庭銉

此条目发表在免费梯子加速器分类目录,贴了, , 标签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